黃媛媛
最近在讀立夏的新書《又是愉快的一天》,其中在“秋”這個篇章里,有這樣一句話:“要成為自己,要找到平靜”,簡簡單單的十個字瞬間砸在我的心坎上,剎那間思緒奔涌,于是就想提筆寫點什么。
近些日子,我又把《小森林》翻出來看了幾遍。第一次看《小森林》的時候,我誤以為它是紀錄片,原因是片子里沒有任何故事情節,從頭到尾就是講述主角的日常生活,平鋪直敘,清淡如水。
跟朋友在討論這部電影的時候,我仍然固執己見,她給出不是紀錄片的理由:“它拍得很美?!?/p>
直到翻來覆去看了七八遍,我終于承認它是電影而不是紀錄片,電影有藝術加工的成分,紀錄片沒有。
如果說《小森林》是一部比較美的紀錄片,那《人生果實》就是真正意義上講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紀錄片,這部片子相對比較小眾,但豆瓣評分高達9.5。
影片拍攝了日本“現代陶淵明”津端夫婦的晚年生活,探索時間背后的寶藏。
我最喜歡影片開頭的導語:“風吹落枯葉,枯葉滋養土壤,肥沃土壤幫助果實,緩慢而堅定地生長?!?/p>
中國也有部關于一對老夫婦生活日常的紀錄片,叫《四個春天》。
我最初知道《四個春天》,是從一本散文書開始,它在豆瓣讀書2019年度中國文學作品(非小說)中排行第一,后來我才知道,作者陸慶屹不止寫了這本書,還拍了紀錄片。
陸慶屹以自己年逾古稀的父母作為主要拍攝對象,以2013至2016年的四個春天為時間節點,記錄了一對相濡以沫50多年、樂觀自強又多才多藝的老夫婦的生活日常,樸素而真切地展現了他們在家鄉小鎮的生命狀態。
勞作、歌唱、出游山野,探親、喪葬、歡聚離別,主創人員用大量主觀性的鏡頭將觀眾代入黔南地區的日常生活語境,勾勒出原始詩意的人間圖景,引發觀眾對時間、人際、自然的思考。
我很喜歡這類影片,無論是藝術加工之后的《小森林》,還是不加修飾、真實樸素的《人生果實》、《四個春天》,因為它們都在展示大自然的美與力量,而大自然能包羅萬象,讓人平靜。
說到《小森林》,總是有人將李子柒拿來與影片里的主角市子相比,區別就在于市子展示的是日式鄉村生活,李子柒展示的則是中式田園之美。
有人說,李子柒的生活就是中式的小森生活。我不會刻意比較,也不會捧一踩一,只要是好作品,都是值得被夸贊的,被推崇的。有一點可以肯定,兩者都是在自然中獲取食物,在自然中獲得力量,最后又以某種方式回饋自然。
著名的自然音樂大師丹·吉布森的故事,想必熱愛純音樂或白噪音的人會有所了解。他的一生都穿梭于叢林與荒野之中,為錄制大自然的聲音而奔走。
從澳大利亞雨林到愛琴海邊的圣托里尼島,從新英格蘭海峽到北極,他幾乎走遍了世界各地,從太陽雨到風之歌,從森林私語到海浪之聲,他收集遍了大自然中最美妙的聲音。
你或許因為工作繁忙,沒有時間去靜靜聆聽大自然,聆聽來自大自然的聲音。
又或許沒有耐心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一件無足輕重的事情上,比如,去聽一朵花開、一片雪融,去聽風吹過原野的聲音,去聽雨水與樹葉共同完成的圓舞曲,去聽鳥兒在清晨的歌唱。
又或者因為所處環境的嘈雜,你沒有辦法將自然界的聲音與城市生活的噪音完全分離開來,從而欣賞到純粹的自然界的聲音。
現在,不妨閉上眼,來聽一張吉布森的專輯。
播放《湖邊閑情》,想象自己正躺在湖畔邊的木質搖椅上,啄木鳥、知更鳥停在湖岸邊的樹上,春雨蛙坐在湖邊草叢里的葉子上,潺潺水聲洗去一身疲憊,徐徐清風捎來清爽氣息,眼底染上森林的綠意,你的身心在大自然的聲音里完全放松下來。慢慢的,你放下了一切,沒有工作,也沒有生活,現在,你只有你自己,一個身處大自然中的你,一個純粹的你,獨立的你,自由的你?!锻郀柕呛返淖髡咚罅_,隱居瓦爾登湖畔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,與大自然融為一體,在田園生活中感知自然、重塑自我。
早些年,我不太喜歡讀這本書,實體書買回來翻了翻就束之高閣了。
看到豆瓣上有些網友跟我有一樣的情況,但原因卻不太一樣,他們是覺得文章比較深奧,原因比較客觀,而我是主觀上的原因。
長期以來,我對外國文學都帶著一種偏見,這種偏見源自于我自身閱讀能力的有限。
很長一段時間,我都不太習慣外國文學的語境,即使已經翻譯成中文,我依舊覺得那與漢語無關,與我長期接受熏陶的古典文學無關。
后來,當我靜下心來讀了之后,發現作者的文字太有感染力了。之后,我也慢慢打破了這種偏見。
回歸作品本身,看看他筆下的瓦爾登湖,他描繪的自然風光。
“我希望我生活中有很多的閑暇時光。有時候,夏日的早晨,我按習慣洗過澡之后,會坐在陽光燦爛的門前,從日出一直坐到中午,我沉浸在遐想中,周圍環繞著松樹、山核桃樹和漆樹,享受著無人打攪的獨處和寂靜,而鳥兒們在歌唱,或者悄無聲息地掠過我的房間,直到太陽照進我的西窗?!?/p>
再比如這種細描之下、白描之上的刻畫,寥寥數筆,讓人身臨其境,那些可愛的植物仿若觸手可及。“大自然一直延伸到你的窗口。就在你的窗下,生長了小樹林,一直長到你的窗楣上。野黃櫨樹和黑莓的藤爬進了你的地窖;挺拔的蒼松靠著又擠著木屋,因為地位不夠,它們的根糾纏在屋子底下?!?/p>
跳回到現實,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,城市割裂了人與自然的關系,活在城市里的每個人即便已經身處自然,內心依舊向往自然,渴望了解自然。
盡管城市以修建公園、打造田園綜合體等各種各樣的方式,讓我們能夠擁有機會去親近自然,依舊改變不了我們丟失了耐心的事實,即使返璞也難以歸真。
再看梭羅。冬日散步途中,他遇到一只貓頭鷹,硬是和貓頭鷹對視了半個小時,貓頭鷹困得不行,只能飛到別的地方去睡覺。
同樣的事情放在我們身上,一來可能我們沒有耐心待在一個地方與小動物對話,二來怕被別人嘲笑為無聊透頂。
當然,我們不是要跟梭羅一樣,放棄現有的生活,找個湖搭個木屋,過上“瓦爾登湖式”的生活,那所有人都這么干,豈不是又回到原始社會了?那科技還要發展嗎?社會還要進步嗎?梭羅寫《瓦爾登湖》,只是想告訴大家,生活并非只有一條死路。
我們向往大自然,尊重大自然,熱愛大自然,這都沒有錯。只是有一點需要明確,大自然是無處不在的。
風是大自然,雨是大自然,落葉是大自然,飛鳥是大自然,花開花落是大自然,風雨雷電是大自然。
大自然在鄉村,也在城市,只是可能鄉村的大自然更純粹,更遼闊。當你靜下心來去看這個世界,在哪都能過上詩意的生活。
最后還是想用立夏新書里的一句文字勉勵自己,在自然中獲得平靜,在自然中成為自己。
稿件來源: 樅陽在線
|
編輯: 蔣驍飛
|